-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懂个球app下载安装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1968年6月16日,上海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位于石门二路的“红缨”服装店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人们忍受着清晨的暑气,焦急的等待着服装店开门,而排在最前面的顾客已经来了几个小时了。
当服装店大门打开的一瞬间,队伍迅速地向店内挤进去,场面顿时失控,排在前面的一些顾客失去平衡摔倒了,而后面的队伍并不知情继续推搡着往前走。
此时悲剧发生了,一名四十多岁的女教师在拥挤踩踏中失去生命,另有6名顾客也因此受伤。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恐怕无法理解,这些造成踩踏事故的消费者居然只是为了购买一件“的确良”料子的衣服!
1、一件难求的“的确良”
的确良对今天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都越来越陌生,但在上一辈人心中,的确良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它几乎改变了两代中国人对时尚的认知。
20世纪50年代,刚刚解放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很大程度上都寄托在身上穿的衣服上,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此时国外流行起一种化学纤维的布料,不经意间经过香港流传到了广东地区。
展开剩余90%这种布料跟棉毛麻丝截然不同,它触感光洁如丝,不易起皱,穿上后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而且还特别耐穿。这种新奇的面料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于是南粤地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的确靓,靓是靓仔的靓!的确靓传到内地之后,在上海被称为的确良,自此“的确良”这个名字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的确良其实是一种聚合材料,在二战期间由英国科学家发明,学名叫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很适合用作服装面料,英国人还申请了专利。后来由美国人实现量产并制成布料,并命名此商品为“Dacron”,翻译过来就是“的确靓”了。
合成聚酯并不是特别困难,尤其原材料只是石油化工中的基础产品,但是当时的中国连石油开采都非常困难,更别说提炼石油制品,发展石油工业了。
所以当的确良在世界各国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国人民只有羡慕的份儿,身上穿着的还是凭借“布票”才能买到的棉布衣服,想要穿的确良只能通过进口。
到60年代初的时候,我国也开始组织人员在上海研究的确良,因为技术的差距,研究人员只能直接从国外进口聚酯纤维,然后再将纤维加工成布料。大概用了三个月时间,国产的的确良布料诞生了。
然而,国产的的确良布料并不能大量出售给当时的国人,因为聚酯纤维是通过进口得来的,是用外汇换的,当时我国还处于农业阶段,能够出口的商品非常少,外汇就比较紧张。所以由聚酯纤维制成的的确良布料,大部分还是用来出口换外汇,国人还是很难享用。
不过有些时候,会有少量的的确良“出口转内销”,上海街头上会出现一些时髦的的确见布料。而且购买的确良不需要“布票”,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于是大量的消费者开始拥入售卖的确良的服装店,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红缨”服装店,谁曾想酿成了一场悲剧。
像这样依靠“出口转内销”的方式提供的确良不良的情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末。后来研究人员建议直接采购聚酯切片用于面料加工,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这样能够留在国内销售的的确良增多了,上海也可以勉强做到稳定供货。
今天到处都是的“的确良”(如今不叫的确良,叫涤纶),在六十年前可谓是奇货可居,一种制衣服的布料竟然能让国人争相购买,的确良代表一种时尚注定会被载入史册,这是生活在那个时期两代人的生活记忆。
2、专列乘务员因抢购的确良差点误事,毛主席做出重要决定
1971年8月14日至9月12日,毛泽东主席乘坐专列离开北京,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南方谈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巡。由于特殊的政治形势,专列上的乘务员需要时刻待命,不得离开列车。
在9月10日那天傍晚,毛泽东主席的专列抵达上海,毛主席没有下车,继续在车上办公。到了第二天中午,也就是9月11日,火车按照计划准备离开上海,可是火车上的很多乘务员都不见了踪影。
直到列车快要出发的时候,这群乘务员才气喘吁吁的一路小跑回到列车上。毛主席对此很不解,便问他们去哪儿了。乘务员怯生生的回答道,他们利用上午休息的时间去购买布料了,因为全国只有上海能买到的确良。
乘务员擅自离开列车,差点耽误了列车的启程,要知道这是毛主席的专列,他们差点误了大事。不过毛主席没有责怪他们,更没有因此发怒,而是沉默不语,他内心里有了一些看法。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国民的穿衣问题却未能解决,服务于主席专列的乘务员尚且需要如此大费周章,那么普通老百姓穿衣难得问题也就可想而知了。此时的情景令毛主席倍感压力!
毛主席回京后就把心中所想说与周恩来总理听,并谈起了建立化学纤维工厂的可行性,主席想要从原材料上解决人民穿衣的问题,想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穿上一件的确良料子的衣服!
3、我国虽然能够自主生产合成纤维,但聚酯纤维(的确良)没有实现国产化实属遗憾
其实,我国当时也并非完全生产不出化学纤维。早在1958年的时候,辽宁锦州化工厂已经生产出了聚己内酰胺,它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就是尼龙,也叫锦纶。
1963年,北京维尼纶厂建成,生产聚乙烯醇缩甲醛,这是一种性质跟棉花非常相似的化学合成纤维,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相比锦纶,维尼纶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用煤炭作为生产原材料,对石油的依赖性比较小。
为了提升产量和质量,北京维尼纶厂花巨资从日本引进全套设备,并由日本人全程指导并进行人员培训,这在当时发达国家封锁的大背景下可谓举步维艰。但最终还是在不懈努力下,于1965年实现了自主生产,在试产期间,邓小平带着周恩来总理的慰问亲临现场参观。
事实上,在毛主席南巡的时候,兰州正在建设另外一种化学纤维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柔软蓬松、保暖性好的腈纶,腈纶被称为“人造羊毛”,而且它的生产也不一定要依赖石油。
也就是说,在的确良风靡全球的时候,我国已经有自己的工厂可以生产化学纤维。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一共有8亿人需求缺口,已有的工厂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而且在锦纶、维尼纶、腈纶和聚酯纤维四种合成纤维中,聚酯纤维也就是的确良,是用于服装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种,而当时我国却不能国产化。
4、攻关克难,生产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的确良”
1971年毛泽东主席的这次南巡,从专列乘务员的举动中意识到了解决人民穿衣问题的紧迫性。也正是在这一年,“的确良”成为一件举国关心的大事。
1972年12月25日,来自上海金山的21000名民工,扛着各类工具来到位于沪浙交界的金山卫,他们要在这片滩涂上拦海造堤,建造一座大型工厂,也就是后来的金山石化,当时的名字叫“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同时批准的四座化工厂之一,另外三座分别位于辽宁、重庆和天津。其中位于上海的金山项目一马当先,计划每年生产10万吨的确良,另有一部分维尼纶和腈纶等产品,为的是能让全国人民穿上好衣服。
的确良是从国外传入后音译过来的名称,用作工业品的名称还是不太好,于是经过讨论之后,的确良正式的学名被确定为“涤纶”。至此,锦纶、维尼纶、腈纶和涤纶四种化学纤维被合称为“四纶”,这些都是老百姓制衣的基本面料。
金山石化虽然厂建成了,但要想生产涤纶还需要技术与设备,这才是解决的确良生产问题的关键。但是如果自主研发从石油直接生产涤纶的技术和设备,对当时的我国来说显然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所以当时只能设法引进技术与设备。
幸运的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经出现了破冰的迹象。所以在1972年1月22日那天,国家最高领导人批准了一份《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这份报告预算总金额为4亿美元,包括了从头至尾学习工艺流程。
自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向美国、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进口设备的政治障碍全部被扫清,专家团队奔赴国外寻找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到了1973年,原定学习化纤、化肥领域的方案升级了,把冶金、纺织等各大工业领域,合计26个大项目一并囊括在内。预算也从4亿美元增至43亿美元,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四三方案”,这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水平来说,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1974年7月,上海金山的涤纶厂开始建设,并在三年后建成,我国人民终于可以穿上由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的确良面料的衣服。遗憾的是,批准报告的两位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没能亲眼看到我国自己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的确良。
5、“的确良”从当年的奢侈品,成了大众都能穿上的普通面料
涤纶国产化之后,的确良迅速普及,这种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普通民众也都能消费的起了。很多人也不再愿意称它为“的确良”,而更愿意称其为涤纶或者聚酯纤维。
“的确良”作为一个时髦的名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恐怕都没听说过这三个字,但聚酯纤维却成为人们生活随处可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事实上,相比四十年前的的确良,如今的聚酯纤维无论是在品质上还是产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从上海第一条涤纶生产线诞生以来,产业规模到2017年时已经占到了全球的60%,并且依然在不断增长之中。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化学纤维有悖自然,觉得棉麻毛丝这类天然纤维更加适合自己的皮肤,从人们买衣服时总是强调是否“纯棉的”就能感觉的到,如今的人们在排斥化学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
事实上化学纤维的普及的意义非常重大,试想如果人们都穿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势必要用更多土地来种植提供纤维的植物,比如棉花等。那么用来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规模就会受到挤压,吃饭的问题就会受到威胁。
所以说,是否采用化学纤维并非一个选择题,想要保障食品的来源稳定,就必须要使用更多的化学纤维来代替天然纤维。而且化学纤维并不比天然纤维性能差,很多合成的布料比纯棉还要舒适。
6、结语
“的确良”三个字作为至少两代人的记忆已经成为过去,它代表着当时国人穿衣困难的一个阶段。而如今的聚酯纤维早已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确良”也逐渐不为人知。
想起小时候父母买衣服时的情景,他们聊起服装面料是“的确良”的时候,眼神中往往透露着一股幸福的目光,我们这一代是无法体会到他们当时的心情。
而如今随处可见的聚酯纤维,离不开当年国家领导人体察民情,从国家层面做出建造化工厂的决心,专列乘务员溜下车购买“的确良”的情景,永远也不会再发生!
发布于:天津市Powered by 懂个球app下载安装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